陶瓷典故
来源:不详 整理时间:2013-7-18
“高领土”的故事
“高领土”是世界对这种瓷土的通称,景德镇的高领村成了这种瓷土的命名地。
关于“高领土”有个传说故事:很久以前高领村住着户姓高的穷汉,夫妻两人租地种田为生,生活很苦。一个冬天早晨,高老汉看到屋檐下躺着个被冻僵的白发老头,他忙唤来老伴把他抬到订床上,然后烧姜汤把他灌醒。老人饿得不会说话,只用手捐捐嘴想吃东西。可是他们家只有野菜。怎么办呢?他们只得去向富户人家借了一升米熬成粥送给老人吃。老人吃了粥后忽然哈哈大笑:你们确实是好人,名不虚传。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,交给高老汉,叫他把埋在高领山上,过七七四十九天去挖出,那就会变成挖不尽的白玉土,送到景德镇去就是上好的制瓷原料。老按照他的话去做,果然出现了奇迹,到处是白嫩嫩的玉土,便和村里人一起去挖,运到景德镇,卖了很多钱。景德镇的瓷器也因用上了这种瓷土,质量更好,为国内外的人所喜爱。
“美人祭”的故事
“美人祭”是一种瓷器,也叫祭红或霁红、积红,属颜色釉范畴,色红而润泽细腻,呈色安定而不流淌,是红釉中的上品,以明代所产的最为珍贵。
“祭红”瓷器也有一个类似“风火神”的故事,60年代景德镇还拍过“祭红”的同名电影。故事来自向焯的《陶业记事》。据说,明朝的时候,御器厂为皇帝烧瓷屡烧不成,受尽了鞭笞责罚,苦不堪言。而且有规定期限,不完成就处死。有个老窑工为此事晚上回家唉声叹气,被他的女儿知道了,问是何原因,老窑工说可能是窑温不够。第二天,老窑工又去烧窑了。晌午时分,他的女儿打扮得齐齐整整,来为父亲送饭。这时窑里温度仍然烧不上去,大家都愁得吃不下饭。突然,窑工女儿大喊一声,推开众人,纵身跳入窑内,正当大家为此哭喊时,窑温升上去了,瓷器烧得很成功。以后,就把这种瓷器称为“美人祭”,是美人的血染红的。又罟固这种红釉红得象喝酒后少女脸上的红晕,所以又叫“美人醉”。
“太平窑”的故事
景德镇过去有一种习俗,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,在明亮的月光下大家都要来烧“太平窑”。“太平窑”是搭在地上的一种象征性圆筒窑,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过的圆瓷渣饼垒成,大的高一丈,小的也有三四尺。中间烧柴火,烧烛天。
据说“太平窑”是为纪念太平军而烧的。太平天国期间,太平军曾几度进入景德镇。有一次辅王杨辅清又来攻打景德镇,镇上清兵要窑工们把几百座窑和窑囱都拆了,用窑砖垒城,以阻挡太平军。窑是窑工的命根子,怎舍得拆?抵死不肯。清兵大怒,把这些窑都一个个炸掉了。这时太平军攻入,清兵四散逃命。为了帮助窑工们重建家园,太平军开官府库和粮食救济百姓。老百姓感激莫铭,正好中秋节来临,大家就在沙滩上搭起了一个个太平窑,烧起了熊熊窑火,在窑边既喝又跳,同太平军将士们同庆佳节。 从此这个习俗就一直延续下来。
洋人偷“瓷观音”的故事
景德镇早在元明时就能作瓷器人像雕塑,尤以雕造神像著名,至今在四川峨眉山脚的寺内,还保留了一尊明时景德镇烧造的卢舍那大瓷佛,高2.47公尺。据说,慈禧太后“垂廉听政”期间,有个外国传教士巴登,以传教为名,四处收集中国制瓷技术情报和古瓷。一天他来到一个大寺庙内,看到佛龛里有一尊制得很好的瓷观音。釉色晶莹,绿衣披体,拿起一看,还是明代的精品。他趁老僧不在之机,拿出钱袋要向小和尚买这尊观音。小和尚不肯,他又趁小和尚走开的时候偷了这尊瓷像。老和尚回来后急得要命。
正在此时,仿古制瓷名家周小泉来到这里,知道此事后说,不要紧,我看到过你这里的观音像,我想法给你们要回来。几天之后,周小泉来到巴登的教堂,说为他送宝来。说着拿出一尊瓷观音给巴登看,巴登吓了一跳,怎么与自己的一模一样呢,赶忙拿出来与之相比,确实一样。就问他要卖多少钱,周小泉故意抬高价格。巴登不要。周小泉就趁他不注意时,拿走了那尊真观音,仿古瓷却留在巴登手里。
“白围裙”的故事
以前,景德镇包装瓷器都用稻草,因此在陶瓷行业中有个“茭草行”,就是现在的包装行业。
明朝嘉庆年间,老板为了更多地赚钱,拼命压迫包装工人,不仅任意加班加点,而且把原来规定的吃白米饭和第逢初一、十五、每五人一斤猪肉的惯例改变了,工人没肉吃,饭也是糙米饭。 为此,以郑子木为首的全镇茭草工人罢工了,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给予响应。
老板把此事报告官府,官府把郑子木等十多个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,逼令复工。工人们不答应,并提出复工条件。复工事件没有谈成,瓷器又运不出去,老板和官府着急了,想用硬办法制服工人们。知府在大堂上烧起两盆大火,上面分别煨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草靴, 迫郑子木下令复工,否则就要给载上烧红的铁帽和穿上铁草靴。郑子木坚持不屈,结果被活活烧烫而死。为了纪念这位为大众利益而牺牲的不屈勇士,茭草工人每人都系上一条“白围裙”,以资纪念,并世代相传。